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详情
行业新闻
引领未来,合规前行 | 《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24 14:31:50

近日,我国生物医学领域迎来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据中国政府网消息,《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25年9月12日经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正式公布,将自2026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生物医学新技术的管理进入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和法治化的新阶段,为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和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条例》出台背景与重大意义

随着基因编辑、细胞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生物医学新技术迅猛发展,它们在为人类健康带来革命性希望的同时,也伴随着伦理、安全和管理上的诸多挑战。此前,相关管理规定分散于多个部门规章中,存在管理体系不统一、责任划分不清晰等问题。


本次《条例》的制定,旨在从国家行政法规层面,构建一个覆盖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全过程的统一监管框架。其核心意义在于:


保障受试者安全与权益: 将伦理审查和受试者权益保护置于核心位置,明确了严格的知情同意原则,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划定了不可逾越的伦理红线。


规范行业秩序: 通过统一的技术分类、分级管理标准,以及清晰的全流程监管要求,为所有从业者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指南,有助于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


激发创新活力: 稳定的政策预期和清晰的监管路径,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研发的制度性风险,增强资本投入的信心,从而激励源头创新和高质量研发。


促进成果高效转化: 《条例》专章规定了“临床转化应用”,打通了从实验室研究成果到临床应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旨在加速安全有效的创新疗法惠及广大患者。


二、《条例》核心内容与亮点解读

《条例》系统性地对生物医学新技术的定义、各方职责、过程管理和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其主要亮点包括:


全链条监管: 首次在行政法规层面,将“临床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两个关键环节进行一体化管理,实现了从科研探索到产业化的无缝衔接与持续监管。


分级分类管理: 根据技术的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对于高风险技术(如涉及基因编辑、干细胞治疗等),将实行更严格的审批和监管;对于中低风险技术,流程则相对优化,体现了“松紧有度”的智慧监管思路。


主体责任明确: 明确了医疗卫生机构、研究者、申办方(如生物技术公司)等各方的主体责任。特别是强化了医疗机构作为临床研究实施主体的管理责任,并要求申办方对研究过程和转化应用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承担主要责任。


强化伦理审查与知情同意: 要求伦理委员会独立、规范地开展工作,并对高风险项目引入了伦理审查的省级或国家级备案/核查机制。同时,强调知情同意必须是充分、自愿且易于理解的,特别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需要获得受试者或家属的“再次同意”。


建立追溯与报告体系: 要求建立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同时,建立了严重不良事件的强制报告制度,以确保风险能被及时发现和控制。


三、对行业的启示与展望

《条例》的颁布,对包括启载生物在内的所有行业参与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启载生物始终将“合规创新”和“患者安全”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认为,《条例》的施行不是限制,而是行业走向成熟和高质量发展的“护航仪”。为此,我们已经并将继续采取以下行动:


组织深入学习: 立即组织公司研发、医学、质量和法规事务团队对《条例》进行系统性学习和解读,确保每一位相关员工都能深刻理解并遵循新规。


拥抱高质量创新: 借助《条例》创造的稳定环境,我们将更加坚定地投入源头创新,聚焦于具有明确临床价值和技术优势的产品开发,致力于将最安全、最有效的生物医学解决方案推向市场。


结语


《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的出台,是我国从生物医学大国迈向强国的关键一步。启载生物由衷欢迎并坚决支持这一重要法规的实施。我们将积极顺应国家监管趋势,以内心的责任感和前瞻的布局,与各方携手共进,共同推动中国生物医学产业在合规、创新、健康的轨道上行稳致远,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Employee login
员工登录